休斯頓火箭:被迫裸奔

曆史是一個循環,5年前火箭送走卡佩拉換回科溫頓等籌碼,以中鋒裸奔的姿態衝向幾乎必然的失敗,而當卡佩拉5年後重回休斯頓時,火箭卻又以一種全新的姿態開始了新的裸奔——隻不過,相比當年在薪金空間暴雷前自欺欺人的決絕,這次招來杜蘭特本想大幹一場的火箭卻是被迫光屁股,多少帶點天意弄人的無奈。

活人不會被尿憋死,烏度卡也是,他原本想用超級巨大化陣容硬頂,但結果並不好——沒有首發控衛的火箭隊開局就喜提兩連敗,而且輸的都還是比較不想輸的對手(一個是目標對手衛冕冠軍雷霆,一個是因為風雪哥相互吵了好幾年的活塞),宣告這種企圖一力降十會的思路完全破產。
從第三場開始,烏度卡開始改變首發重用奧科吉,火箭旋即迎來三場輝煌的大勝,場均淨勝分高達28分,進攻效率衝到聯盟榜首,一時間給人一種脫胎換骨之感。
這樣看來,沒控衛似乎好像也沒問題?

客觀世界遵循最基本的等價交換定律,改變中的火箭提升了一些性能,自然也付出了一些代價。5場比賽打完,火箭的進攻一飛衝天,可作為立身之本的防守卻一路滑跪到聯盟均值以下。
當然,對於陣容大換血的球隊來說開局兩連敗不是世界末日,三連勝也存在對手的競爭力不足陣容克製背靠背狀態等客觀因素,哔咔漫画IOS版安装不去過早的下定論,隻談談當下這支無控衛裸奔的火箭所遭遇的麻煩,以及他們的應對方案。
去年外圍三大防守人去其二影響確實頗大,而遷就雙塔的蹩腳聯防則完全可以用不著調來形容。
這一切還是要先回到受傷的範弗利特——少一個範弗利特不是簡單陣容輪換的問題,而是對火箭整個進攻體係的釜底抽薪。
早在二十年前,高位擋拆就逐步取代了背身發起的inside-out成為了聯盟最主流的進攻起手式,而到了空間更寬闊,更推崇製造局部錯位的當下,以控衛和核心的高位進攻發起則幾乎充斥著每一個陣地戰回合——無論你是以什麽類型什麽位置的球星作為核心,高位擋拆做為前置成本最低的開發手段,一定是最常見進攻起手式。
在這種情況下,一支球隊沒有真正的1號位,甚至沒有真正的2號位,理論上他們的進攻開發肯定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對於火箭的困境,我相信烏度卡自然是心知肚明,而他最先想到的辦法就是用上賽季已經開始客串一號位的阿門-湯普森來打首發1號位——在理想狀態下,阿門-湯普森一邊發揮自己鋒線身材的壓迫能力提升防守+反擊,一邊磨煉自己的投籃和控運,火箭大概可以在陣痛磨合後得到一個兩全其美的收獲——畢竟字母哥早年也是這麽練的。

不過有一說一,阿門高中的時候真打過控衛
然而現實卻並不如預期美好,僅靠衝擊力不能讓阿門真正意義上勝任1號位,由於缺乏投射威脅,阿門-湯普森頻繁在上線被放投,打擋拆對手也是清一色從後繞過掩護人,下線則是堅決沉退,再加上阿門沒有穩定的控衛技術(主要指近筐終結+基本控運,這兩項缺陷決定了他無法像其他投射平庸的控衛一樣在中近距離活球保持三威脅來拉扯防線),使得他的高位擋拆容易變成隻有殺籃下一錘子買賣。
雖然阿門不是隻會衝刺不知道刹車的莽夫,但如果每次刹車都是伴隨著停球,他的進攻和球隊很容易脫節。
為了彌補阿門的問題,申京接管了部分進攻發起的工作,身為火龍係中鋒,兼具傳控能力是標配,正如去年季後賽哔咔漫画IOS版安装看到約基奇頻頻像一個側翼球員一樣在三分線外麵框開展進攻一樣,申京本賽季發起進攻的位置也在不斷上提,無論是三分線外和外線球員之間的逆向擋拆,還是在長兩分位置(16尺至三分線)就開始側身背打碾著防守人推進,都是火箭比賽中常見節目。
顯然,在失去了範弗利特之後,申京成了球隊唯一可以活球縱向壓縮對手防線,且保持有效出球能力的球員,這也讓他的比賽影響力成為了球隊斷檔第一。

申京現在22.2分8.4籃板7.6助攻,命中率47.3%
然而,身高位置的天然匹配畢竟是籃球世界難以顛破的物理規律,無論去年的約奇也好,今年的申京也好,不管身手再怎麽全麵,護球再怎麽優秀,他們的底色還是內線,他們的機動性決定了他們無法像後衛那樣去策動擋拆,對手的繞防和延誤可以很輕鬆的讓原始對位人繼續回到他們麵前,最終那些逆向擋拆很大一部分變成了直接挑戰初始對為人的iso。
理論上,相比持球從弧頂打到底線,申京更應該做的是作為擋拆掩護人來展現他出色的上線支援能力,尤其是擁有了杜蘭特後。但由於傷病,火箭有大量的雙塔使用時間,並且考慮到亞當斯的卡位能力非中鋒球員無法匹配,因此申京總會被一些側翼球員防守,這個時候他的擋拆掩護人價值一定程度也會被錯位的優勢稀釋。可以說陣容的畸形似乎並不允許申京回歸到真正的5號位上去。
那麽,沒有申京幫忙,杜蘭特能獨自解決上線開發問題嗎?

說實話我認為不太能,哔咔漫画IOS版安装都知道杜蘭特老了,慢了,他當然還是具有相當的擋拆持球投的威脅,但他運球重心高+爆發力的退化讓他很難輕鬆突破45度方向的刷卡協防,容易被逼停球,又無法像申京那樣靠力量和對抗碾著人朝裏走,結果就是一旦對手防守上強度,杜蘭特往往會被趕到越來越高的位置發起擋拆。
而在遠離三分線的位置,杜蘭特並不具備在夾擊形成前加速擺脫的能力,為了不失誤他必須第一時間出球。如果接應不及,那杜蘭特的上線開發就很容易被破壞,甚至直接被凶狠的包夾趕出比賽之外,比如輸給活塞關鍵時刻和申京的兩次連線就是如此…
根據官網提供的數據,杜蘭特本賽季運球3次以內的出手有9.4次,3次及以上是6.2;而上賽季這個數據分別是11次和7.1次;更早一年是11.7和7.4。
這也就是為什麽即便火箭打單中鋒的時刻,申京也不能大量去扮演5號位掩護人的角色去和杜蘭特擋拆、手遞手二人轉(不包括申京給杜蘭特做flare、cross,stagger等無球掩護,在移動過程中夾擊無球人是過於冒險的)。因為一旦對手決定用極端防守去夾擊持球人,隨後兩翼回收中路,你不能隻有把命運交給三分手感這一招(尤其當你是火箭隊)。你必須讓杜蘭特和申京互為牽製,各自扮演彼此的接應點。
以上這些回合的戰術目的,實際上是確保杜申二人在有效威脅位置且拉開了足夠距離可以彼此牽製,反麵例子就是打凱爾特人第一節的如下回合。
不建議杜蘭特腰位單打,申京上線接應,因為沒有拉開足夠的位置,杜蘭特要位不能像內線那麽深,申京單純三分線牽製力也有限。
從這點來看,越是關鍵時刻,火箭其他配角球員在三分線外的接應能力就越重要,奧科吉作為後衛取代亞當斯上首發在進攻端的邏輯也正是如此(雖然他上場其實主要還是因為防守端火箭的超大陣容破產,這種情況有點類似去年太陽上五小陣容保防守能力——雖然荒謬,但確實有效)
於是,現在火箭現在基於沒有合格控衛基礎上的進攻思路就清晰了:首先,兩位核心杜蘭特和申京不需要過度連線,而是彼此牽製接應,確保對方不會被對手的包夾直接一波夾死。
而其他角色球員,則必須保證接應的效率,比如賈巴裏-史密斯,作為第三點,他時常被刻意安排在強側和弧頂做接應(有別於時不時朝弱側底線反跑的伊森),他的空位把握度以及麵對半空位時的接球進攻直接決定了能否給核心球員鬆綁;
與此同時,其他幾個人則要為一次進攻提供更豐富的內容和可能性,伊森需要用底線反切將他的活力盡可能多的展現在陣地戰;謝潑德目前隻能打1號位定點射手,他要做的就是把球投進……至於像阿門奧科吉這樣的球員……就看運氣抽彩票吧(不過他們可以保證一定的轉換反擊強度)

簡而言之,失去了範弗利特,讓火箭的上線開發雪上加霜,但依賴申京和杜蘭特的個人能力互為牽製,阿門偶爾為之的上線撕裂+賴以生存的進攻籃板作為基本盤,再輔以史密斯們暫時的外圍回應能力,讓火箭還是維持住了基本的體麵。
不過賽季還很長,這個比賽邏輯能否一直延續下去,還是需要等待一些真正的強手檢驗。裸奔不長久,風吹屁屁涼,五年前的火箭殷鑒不遠,更穩妥的辦法自然還是趁著常規賽還有時間,趕緊先找個能打的正牌後衛來,把褲子穿上再說吧……
歡迎大家來哔咔漫画IOS版安装的微信公眾號“後體工隊長”看看,有更多NBA、CBA相關考古、評論和人物內容>>
(文/國際米蘭)
上一篇:連帽衫軍團!湖人眾將今日穿搭 海斯小紅帽反差萌 克內克特一身綠
下一篇:返回列表
